中学结业后,我去了水利工程指挥部。主要事情就是给公社、水利站向导管后勤、跑跑腿儿、送个信儿、买点菜、办办伙食,东一趟、西一趟、一天总是忙忙碌碌的。
那时,由于自己年轻,也不以为累。虽然顶的是水利工,挣生产队的工分,一日三餐,伙食还不错,一顿饭4个菜,吃饱了就睡,一天到晚总是乐乐呵呵的。干这些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的杂活儿,不仅不以为丟人,反而还以为挺风景,因为,这个差使一般人想干都干不上。
在那时,指挥部的伙食尺度不算高,当官的也不摆谱。那时候,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工具,但豆油管够,猪肉不停。
向导一个电话、一张条子就搞定了。用不着我来费心。有时到生产队取些大豆、土豆什么的,有时,也到农户家买些鸡蛋。鸡蛋一般都炖着吃,由于指挥部人多,炖鸡蛋不用碗,而是用盆。
由于不缺肉,三天两头儿也能吃顿饺子。在那时,大鱼可没少吃。
巴南的几个生产队,到了夏季都派人到西河去打鱼。那里有网铺,一打就是两、三个月,到了秋后,天凉时才收网。
在那时,指挥部的向导经常写条子,让我到西河去取鱼。他们写条倒容易,就那么几个字儿,但我们去一趟可真够辛苦。说西河,不是在家边上,而是人们常说的胜利塘。
那里有一个地方叫鱼化盖,一个往返有200多里地。 早晨,吃完早饭,就骑着自行车出发,约莫5、6个小时,才气到达目的地。
有时遇上起风、下雨,到那里就晌午歪了。不外还好,递上向导写的条子,那就是圣旨,谁也不敢慢待咱这个跟腿的。见了条子,渔人说:″你先别急,鱼有都是,光够拿好了,先吃了饭再说!″那地方的伙食很简朴:一饭一菜。
主食大米饭,菜肴炖大鱼。不外,那里炖鱼很有特色:一不放盐,二不放油。
用他的话说,那叫"白水煮白兔″。当他把一小盆鱼端上桌,我看了一眼,没有食欲,白赤裂骨的,以为纷歧定好吃,可用筷子夹到嘴里,还是很有味道、满有食欲的。 吃完中午饭,稍稍歇一会儿,把几条大鱼装进蛇皮袋子,约莫有100多斤吧。一点左右钟,我又骑上自行往回赶路。
临去时,骑着空车挺轻快,回来驮了100多斤鱼,骑车的速度怎么也上不来。车越来越慢,货越来越沉,路越来越黑。约摸到了新生农场,天彻底黑了。
各家各户都亮起了灯,那时虽然也是柏油路,但双方没有路灯。骑车只能探索前行。可那时年轻气盛,骑车也不知道畏惧,只盼着能早点抵家。 记得那天到指挥部,已是晚上8点多钟了。
我由于着急回家,也没用饭,向导给了我一条鱼,我就驮着鱼回家了,抵家已是9点多钟了。 有一次,我陪釆购员老杨去北镇廖屯拉沙子。是坐大胶轮车去的,一天拉一趟,早去晚归。
晌午还在沟帮子吃顿饭。记得就餐所在叫″东方红″饭馆,在当地也是个大馆子。吃得很简朴,一饭一菜。主食是大米饭,外叫一盘毛菜。
有时,也吃肉馅包子、筋饼、馒头、花卷什么的。天天吃的菜不重样。只管盘山到北镇不算远,过了沟帮子、徐屯就到了,但对于我这个刚结业的农村孩子,也算外出开眼界了。
另有一次,我陪釆购员老刘去辽阳拉钢材。记得那时,我完婚还不到一周。说心里话,刚刚完婚的我,是不大情愿的。但为了事情,也没措施,只得从命。
那一次,我们一共去了4、5小我私家,也是坐大胶轮车去的。辽阳离我们盘锦也不太远。
记得是从古城子的三汊河过浮桥,奔牛庄、海城偏向走的。约莫走了4、5个小时,12点前就到了目的地。在吃午饭前,老刘和我们几个说:"今天到地方,咱们先不装车,明天早上装,咱来一趟不容易,下午,咱们到辽阳"白塔公园″玩半天!"听了这话,我很是兴奋,心里说,要不是来这出差,可哪有时机逛公园啊!″ 吃完午饭,我们几小我私家去了白塔公园。然后,又到市区转了一圈儿。
天黑前,我们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下。吃完晚饭,我们又去看了一场影戏。然后,在小旅馆里,美美地一觉睡到自然醒。第二天,吃完了早饭,就去金属公司装车。
装完了一车钢筋,我们又坐车往回返。虽说,这谈不上旅游,也忙里抽闲鉴赏了外埠风物,其时,让我心里美滋滋的。 记得有一年,修大板二站。
在谁人工地,我没干着体力活儿。向导让我卖力工地的宣传报道事情,代管工地食堂的饭票。一天的事情,就是放广播、写报道、写标牌……有时候,也帮收料员收砂石料。一天到晚,事情挺清闲,平时没事时,到工地上陪师傅们唠唠嗑儿。
有一个钢筋工,他是个退伍兵。我一有时间,就去干的他谈天儿。
他这小我私家很健谈。知天文,懂地理,也喜欢文学,喜好写作,和我兴趣相同。因此,我们谈得很投机。时间不长,我俩就成了朋侪。
工程竣事后,他去公社广播站,当上了报道员。究竟是什么原因调他去的?我不十分清楚。但也略知一二。
一则,他是退伍武士,会写点工具。二则,他父亲是大队书记,和公社向导有关系。以我之见,原因应该是后者,这内里80%有他老子的因素。固然,我也坚信:有真才实学的人,最后,一定能获得社会的公认。
但在谁人时候,没人没门儿,也是绝对不行的。在其时,社会上有一副对联:″说你行,你就行,不行也行/说不行,就不行,行也不行。
″这是其时社会的真实写照。 话说来也巧。他到广播站一年多,由于向导班子成员岗位空缺,他被提拔进班子,做党委宣传委员。
向导让他推荐一名报道员。那时,他在第一时间,想到了我。
1985年7月,经乡党委会研究决议,我去公社广播站做报道员。(其时,我在郎家小学做高年级班主任)。广播站的播音员,是我初中同学,我能到广播站事情,他(她)都是我的朱紫。
到厥后,那位老兄成了我的主管向导。因此,我的事情很是顺利,心情也特别舒畅。
我的精彩事情,获得了县广播站向导、编辑、记者的赞许,也获得了乡向导、同事们的认可。这为我厥后的职务升迁,直至走上向导岗位奠基了坚实的基础。
大板二站工程竣工后,我又去了柳河工地。记得那是个深秋季节,天气日渐转凉,气温逐渐下降,工地的工程进度缓慢,工地向导心急如焚。
因为上级要求,工程必须在结冻前完工,否则,明天"桃花汛″时,河水上涨,将会影响施工。同时,也影响全乡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。所以,在那段时间,工地的工人栉风沐雨、废寝忘食抢工程进度,在结冻前,终于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工程任务。
在竣工前,桥头上要写几个美术字儿,一时又找不写字的人,其时向导挺着急。听到这个消息,我找向导主动请缨:″桥头上的题字我来写!″向导一听十分兴奋。写完那几个大字,我也感应由衷欣慰。 一晃40年已往了,″柳河桥″3个大字依然留在桥头上,经由几十年的风吹日晒,雨雪浊蚀,还仍然留在那里。
那座桥,就在我家房南一公里的柳河上。现在我已退休了,每次去大河滩散步,都要从那座桥上走过。
每次走到桥头,我都市停下脚步,驻足桥头,认认真真、仔仔细细观瞧一会儿。这倒不仅仅是桥头那几个题字,是我留下的墨迹,而在那里,确实有我当年发展履历的一段故事…… 2020.11.11.12.12分于盘锦====================原创作家简介:董凯.笔名:恺悦.网名:山巅白雪.祖籍:内蒙古通辽,现居辽宁盘锦.1955年出生,中共党员,大学学历,1993年结业于河北文学院.曾有作品在《中国乡土诗人》《中国乡村》《大东方文学》《金东方文学》《东方作祖传媒》《上海文坛》《广东作家》《海滨文学》等刊揭晓100余万字.2005年,作家小传、创作业绩入编《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》《中华名人大典》2013年,出书小我私家专集《山水田园》2013年,创作小说《亲事风浪》获盘锦市″湿地清风杯″廉政作品一等奖,2020年,创作歌词《河滩地.黑土情》获感动中国2020词曲网络大赛(十大主旋律)优秀歌词原创作品奖。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,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乡土诗人,中国乡村作家,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,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,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,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,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,盘锦市影戏家协会会员,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,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.。
本文来源:威尼斯人在线登录-www.megkellyformayor.com